從原料源頭把控產品品質
良好的性能來自一絲不茍的執(zhí)著15000622093
1852年,比爾(Beer)參考了布給爾(Bouguer)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發(fā)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層厚度相等時,顏色的強度與呈色溶液的濃度成比例,從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論基礎,這就是的比爾朗伯定律。
1854年,杜包斯克 (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將此理論應用于定量分析化學領域,并且設計了臺比色計。到191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制成了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此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經不斷改進,又出現(xiàn)自動記錄、自動打印、數(shù)字顯示、微機控制等各種類型的儀器,使光度法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也不斷 提高,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
下面我們來看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原理是什么吧
物質的吸收光譜本質上就是物質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長的光能量,相應地發(fā)生了分子振動能級躍遷和電子能級躍遷的結果。
由于各種物質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間結構,其吸收光能量的情況也就不會相同,因此,每種物質就有其*的、固定的吸收光譜曲線,可根據(jù)吸收光譜上的某些特征波長處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別或 測定該物質的含量,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據(jù)物質的吸 收光譜研究物質的成分、結構和物質間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